融资租赁对服务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
天津、上海等试点示范省市根据当地发展定位和试点任务,在创新融资租赁业务模式、监管模式和体制机制方面深入开展差异化探索,提升了发展质效,增强了服务能力。
特别是在创新融资租赁业务模式方面,围绕租赁标的物的全生命周期开展业务模式创新,天津、上海鼓励融资租赁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深度贴合实体经济各环节,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以城市地铁为代表的城市交通运输设备作为租赁标的物具有设计个性化、制造周期长的特点,往往需要制造方根据使用方所在地的城市规划、载客容量、气候情况等多个维度的需求,专门安排设计、采购和制造。
围绕前端设计,天津创新城市地铁车辆租赁业务模式,与运营方、制造方密切配合,将租赁服务向前期的设计和制造环节进行延伸,量身定制金融方案,实现以融促产;同时,兼顾融资成本和用车实际,制定符合地铁运营流程的租赁期限和租金偿还计划,为开展行车组织、日常维修、备件采购等工作的提供便利,实现产融结合。
大型设备价值高,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盘活闲置设备是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的有效方法。但大型设备同时具有专用性强的特点,不经改装很难再作他用。
鉴于此,天津市创新钻井平台租赁业务模式,对现有的钻井平台进行分拆改造后进行再租赁,拓宽了限制设备的使用用途。在该模式下,天津市按照企业的需求,协助设计了两种项目运作模式: 一是将分拆后的钻井平台按照整座平台(含作业平台和钻井包等其他部件)租赁进口,承租方租赁整座平台,但可以在租赁期内只使用平台的部分功能,将钻井包拆下后暂时存放,等租赁期结束后重新组装再退租;二是整座钻井平台先出口到保税区,在国内分拆后,为作业平台办理进口租赁手续,转承租人,钻井包单独处置。
与天津不同,上海的做法是:延伸租赁服务链,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基于本地航运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发展规律,上海市鼓励融资租赁企业针对承租人从初创走向规模经营等不同发展时期的融资和设备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
以航运领域为例,对于培育上市期间企业的快速扩大运力需求,聚焦集装箱购买提供高比例的融资方案;对于国际航运市场恢复期的开辟国际航运业务需求,为集装箱船舶订制提供超长期限的融资方案;对于成功上市后的维持规模化经营需求,提供售后回租服务方案用于日常经营周转。此外,在全生命周期服务过程中,上海还积极组织承租人与集装箱制造商、船舶设计方和制造方开展深度对接,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通过这些创新融资租赁业务模式,天津、上海拓展行业领域,形成了覆盖航运、海洋工程、轨道交通、高端装备、能源设施、节能环保、医疗服务等多领域,联通各产业上中下游的融资租赁产业集群。2021年,天津东疆完成107艘船舶和23座海工平台的租赁业务,比2020年同期分别增长181.6%、 43.7%。2022年5月末,上海市的融资租赁资产规模约2.9万亿元,资产规模在全国的比重上升至40%,全国前20家融资租赁企业中有一半在上海,其中4家融资租赁公司和3家金融租赁公司资产规模超千亿元,头部企业引领效应明显。
下一步,试点示范省市将拓展融资租赁的业务领域,推动租赁标的物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拓展。探索开展“租赁+保险”“租赁+担保”“租赁+投资”等多种形式的融资租赁业务,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以利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