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闭幕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记者走访了部分有跨国销售业务的参展中小型企业,他们出口产品到东南亚、中西亚、非洲等低收入国家时,对方往往表示需要金融支持,希望能以融资租赁的方式采购设备。但当地没有金融平台可以提供相关服务,中国的民营融资租赁公司虽有意愿,但也因相关跨境限制等难以直接参与,这导致大批量的订单无法顺利推进。
融资租赁在促进我国产品、技术出口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如前述案例,通过解决海外低收入国家的资金周转问题,有助于直接加速我国出口企业的资金回流,加快资本货物流通和消费的速度,促进社会再生产。融资租赁已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扩大产品销售渠道的重要工具。
记者调研中,不少由海归人员创立的进博会医疗器械类参展企业,其海外销售占比已超过50%。如果国内相关融资租赁机构能够针对不同客户设计个性化的产品,为中小企业开辟融资融物渠道,便可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带动国内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
联合资信评估的最新一份统计显示,在40家融资租赁公司样本中,除8家平台类及12家综合类公司外,其余20家产业类融资租赁机构的主要业务投向了风电、火电、新能源、核电、航空设备及绿色民生等领域。统计发现,产业类租赁公司主要服务于集团内成员企业或集团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企业。
据相关参展企业负责人介绍,跨境融资租赁业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面临诸多法律、税务和监管等方面的壁垒,相关基础制度不够健全,部分国家甚至缺乏对融资租赁的概念。一些国家的预提所得税税率较高,相关税基规定不够明确,租赁业务牌照管理不规范,以及存在部分差异化对待等等。
目前,我国融资租赁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银行短期贷款、债券融资等渠道,但受到融资条件、跨境使用、融资成本等限制,对出口业务的支持力度相对有限。考虑到海外融资租赁项目大多是中长期业务,资金期限不匹配或给融资租赁企业带来流动性风险。此外,国内的融资租赁企业向承租人提供的融资均为美元、欧元等可自由兑换货币,但海外承租人的收入主要为当地货币,这又容易留下通胀压力及汇兑风险等隐患。
中国已连续5年举行进博会,在国际上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在目前卓有成效的诸多创新举措之外,未来不妨更进一步在促进金融行业与实体产业对接方面“牵线搭桥”,推动相关法律制度健全完善,最终期待国内的民营融资租赁机构与中国制造的产品能“并肩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