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租赁发展现状
(一)绿色租赁的定义
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
上海市融资租赁行业协会绿色租赁专业委员会将绿色租赁定义为"融资租赁企业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所提供的租赁产品及服务"。绿色租赁应满足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
①承租人主营业务符合绿色租赁产业参考目录;
②租赁融资的资金用途符合绿色租赁产业参考目录;
③租赁物符合绿色租赁租赁物参考目录;
④其它有利于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租赁业务。
(二)绿色产业与融资租赁高度匹配
1、绿色产业非常适合于融资租赁
以风电光伏项目为例,单体项目规模适中,设备占比高(60%至90%不等)且直租需求强、标准化程度高、现金流稳定可预测、设备生命期大于项目投资期和租金偿付期、产业与同业的流通市场发达。
2、融资租赁非常适合于绿色产业
融资租赁产品具备长周期性特点,与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绿色项目具有良好的匹配性。与银行等传统融资工具相比,融资租赁优势在于地理区域全覆盖、融资条款个性化、风险控制双保险。
(三)绿色产业的市场空间巨大
2020年9月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30年,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不低于1200GW。截至2021年末,我国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640GW。按此计算,2022年至2030年的9年期间至少需建560GW新能源项目。按15%、2小时配储,储能建设规模不低于168GWh。即9年期间总投资约25000亿元,年均投资额约2800亿元。按30%的租赁渗透率,即为一个年均840亿元的庞大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提到的1200GW仅为底限目标,绿色产业的市场空间或将更大。与此同时,尚需考虑风光之外的其它绿色项目(水电、垃圾发电、工商业储能、氢能等),以及配套的电网投资和电网侧储能投资。
(四)绿色租赁的政策支持力度大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关于进一步推动天津市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租赁公司设立绿色租赁专营部门,积极开展绿色租赁业务。
《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本市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融资租赁项目的资金支持。支持无形资产的融资租赁业务。开展绿色租赁业务的,可以适当放宽集中度限制。
《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支持设立服务绿色产业发展的融资租赁公司;支持开展绿色公交、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设施等绿色租赁业务。
(五)绿色租赁覆盖面有待扩大
据人民银行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据上海地区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末,绿色租赁资产近4000亿元,超过总租赁资产的20%。其中2021年当年绿色租赁投放额约1865亿元,超过当年投放总额的20%。租赁已经成为支持绿色产业的不可替代的力量,但比例仍然偏低。
绿色租赁普遍聚焦于央国企、头部民企等优质客户以及风电光伏等主流业务。中小企业、新兴绿色业务有待绿色租赁的进一步覆盖。这需要各国企租赁公司,尤其是能源系国企租赁主动引领。
二、绿色租赁面临的问题
(一)资金供给端竞争程度加剧
1、银行机构
2021年11月,人民银行分别印发《关于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有关事宜的通知》和《关于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据此银行机构可以获得利率为1.75%的专项再贷款,极大地提升了银行在绿色领域的价格竞争力。租赁公司不受两项创新工具的惠及。
各银行机构加强绿色金融的布局。从组织架构上,成立绿色支行、绿色研究院、试点绿色金融事业部。在激励机制上,给予绿色信贷FTP定价优惠、加大绿贷占比考核等,鼓励业务部门加强资源倾斜。在发展战略上,许多银行机构,例如兴业和华夏,将发展绿色金融列为公司战略重点,打造成为绿色特色银行。
2、绿色债券
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在绿色债券下面增设了子品种"碳中和债",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领域,自推出后其市场发行量持续增长。2022年7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正式发布,是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实现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
受益于绿色债券,新能源投资者的直融渠道更加畅通,绿债成本创新低的新闻在市场上不绝于耳。截至2022年7月底,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总和达到1.03万亿元,相较2021年同期6695亿元,增长约53%。
3、融资租赁
受限于传统政信业务难以为继,各大金融租赁和央企租赁公司被迫改变主战场,转战新能源。受限于关联交易占比不超净资产50%的刚性束缚,各大能源国企下属的租赁公司被迫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以金租为例,目前70多家金租中,有一半以上将绿色租赁作为主要业务领域,尤其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的规模较大。
(二)资金需求端话语权上升
十四五期间,风电光伏建设进入全面平价时代,项目收益水平大幅下降,项目必须规模化开发才能体现其经济性。平价时代的大基地建设,装机规模从MW级迈入GW级,在收益降低和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投资主体的角色更多地由资金实力雄厚、融资成本低廉、政策意识强烈的央国企来担当。曾经撑起我国新能源半边天的民营企业纷纷选择转型。它们或者轻资产转型,为央国企提供项目开发、装备和技术服务等;或者更多地专注于分布式、户用等收益率相对更高的新能源领域。
总体而言,目前新能源市场的头部效应非常明显,其中集中式项目集中于央国企,分布式集中于头部民企。承租人集中度提升,对融资租赁带来的结果就是,承租人的议价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央国企新能源项目的融资成本已经远低于五年期LPR利率以内,头部民企的融资成本也大幅下降。成本之外,承租人对年限、融资比例、放款条件等条款的议价能力也不断提升。
(三)现货交易导致收益不确定性增加
目前电力现货试点工作积极开展,第一批试点中,福建、山西、甘肃连续试运行时间已超过一年;第二批试点中,除上海外均已完成电力现货市场模拟试运行;其它非试点地区也已全面启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
2021年《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到,引导新能源项目10%的预计当期电量通过市场化交易竞争上网。2022年,两部委《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
对新能源项目而言,现货交易影响有两方面。电价方面,现货市场本质上反映的是某个时点的供需关系。一方面,新能源发电的反调峰特性导致其出力曲线难以与用户的用电曲线匹配,因此其负荷高峰卖高价的电量相对较少,负荷低谷卖低电价的电量相对较多。另一方面,如果电源结构中新能源占比较高,由于供给的一致性,会对现货价格产生压制作用。考核方面,对于现货合同来说,需要完全按照合同约定的曲线进行电量交割。否则,就要接受相应的偏差考核。由于新能源出力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的天然短板,因此出现经常实际出力与申报电量不一致的情况。具体而言,如果预测偏高,实际出力低于申报电量,新能源企业要花高价购电来执行合同,否则就要受到偏差考核。如果预测偏低,实际出力超出申报电量,新能源企业会形成弃风弃光情况,否则要受到偏差考核。
(四)项目复杂性提升
新能源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指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推动源、网、荷、储高度融合,使电网调控从"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转变,确保新能源电量消纳和社会电力可靠供应。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新型电力系统,对比传统的相对同质化的单一新能源项目,其投资端与收益端更加复杂多样化。
以申能集团的包头市可再生能源一体化项目为例,该项目包括总共500MW可再生能源发电(风电+光伏)、绿电制氢、氢能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燃料电池车辆商业化运营以及氢能核心零部件生产线等,创造性地将风光资源和氢能产业系统性耦合。相关方包括申能、包钢以及浙江蓝能、上海瑞必科、氢晨科技、鲲华科技等产业链上下游。各单一项目的成本收益相互关联,需要从整体和大局上考量项目的经济性。
以最普遍但相对最简单的新能源+储能为例,投资端与收益端亦发生较大变化。在投资(成本)端,假设100MW光伏电站,配置10%*2h,即10MW/20MWh,循环次数5000次,每天充放电一次。光伏电站运营周期20年,首年发电小时1400小时,固定电价0.39元/千瓦时。储能电池寿命10年,更换一次电池系统。按照光伏电站EPC价格3.98元/W,储能系统EPC价格1.7元/Wh。光伏电站全投资税前收益率为8.83%,配储后全投资税前收益率7.21%,下降1.6个百分点。在收益端,对于共享储能模式,其投资主体为独立第三方或大型新能源电站,其收益主要有三部分。第一是其它新能源电站支付的租赁费;第二是低充高卖的电差价收入;第三是辅助服务收入。对于自建模式,其收益表现为三方面。第一是通过峰谷平移、减缓输电阻塞,减少"弃风弃光"带来的收益;第二是通过发电稳定性,减少偏差考核带来的收益;第三是辅助服务收入。
目前而言,各收益部分的可测量性和可预计性都比较低。
(五)市场活跃度下降
今年以来,国家的新能源管控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央国企的收购意愿和新能源交易市场的活跃度下降。
①国家的土地环保等相关政策大幅收紧。
②补贴核查的严格程度大幅提升,且带有追罚性质。
③国资企业压减工作持续开展。
④在加大合规管控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大部分央国企都提升了新能源项目收购的过程管理强度。
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央国企逐步调整项目开发模式,传统的预收购模式逐渐式微,市场的交易活跃度有所下降。反而自主开发,尤其是发挥央国企集中资源办大事的大基地模式备受青睐。
(六)技术变革风险
1、多路线引发不确定风险
①现代能源结构:多轮驱动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严控煤电项目,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探索地热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开发;积极扩大氢能应用。
②长时储能:技术路线不确定
就大规模的长时储能而言,锂电池有三个缺点:起火爆炸风险、功率与能量绑定、资源约束。抽水蓄能:最成熟、度电成本最低的储能技术;钠电池:更低的理论成本,更低的循环寿命;液流电池:容量、功率独立设计,规模易扩展;熔盐储热:热场景下的优质储能系统;压缩空气储能:效率提升后极具前景。
2、新技术引领产业持续量变
①光伏:N型TOPCon产业化元年到来
2022年TOPCon电池产能规模有望超50GW,较2021年的10GW同比大增4倍,到2023年产能或达80GW。今年,华电集团、大唐集团、国家电投、中核集团、中广核等能源央企先后大量采购N型TOPCon组件。N型TOPCon的市场渗透率预计今年底即可超过10%,未来2-3年将是N型TOPCon技术迭代的黄金时期。
②氢燃料重卡:购置成本持续下降
氢燃料重卡的建造成本主要由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系统、蓄电池系统构成。其中燃料电池系统是最重要的降本路径。随着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等核心技术工艺成熟以及规模化生产,以及技术突破推动国产替代程度加深,49吨氢燃料重卡预计2026年初始购置成本降至90万元左右,2035年降至50万元。
三、绿色租赁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租投联动,产业化发展
①以债权人和股东的双重身份参与项目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把控项目风险;
②合并业务流程,实现双重收益,进一步丰富租赁公司的盈利结构;
③通过引进产业合作人的行业资源,同时发挥租赁公司自身的产业积累,增加租赁公司的客户黏性和产业纵深度,建立起来源稳定、项目持续、风险可控的业务基本盘,扩大租赁公司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④当投资条线逐步成熟发展,借助产业股东的背景,可以把投资业务拿出来独立发展,进一步增强租赁公司的绿色产业属性,为租赁公司的产业化发展、实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租投联动,对能源系租赁公司背后的产业集团,可以增加新能源项目的来源渠道,增加权益装机规模,并通过出表和并表的相关设计,保持规模发展的灵活性。
(二)租碳联动,协同化发展
绿色租赁的客户一般同步涉及租赁需求和碳资产管理需求。通过租碳联动,整合营销,可以为客户多维赋能,增加客户的业务黏性,增加租赁公司的差异化竞争力:
①将碳资产纳入租赁物范畴和增信等结构设计,放大融资租赁工具的赋能强度。
②基于庞大的能源客户网络,在客户的碳供需中平抑余缺,进行碳调剂,帮助降低履约成本。
③联合相关碳资产管理公司,向租赁客户宣贯碳理念并提供碳资产管理业务。
④联合相关碳资产管理公司,向其碳客户提供租赁融资服务,助推其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
(三)引领创新,前瞻式发展
1、分布式光伏
大基地建设周期较长,且需要配套建设特高压外送通道,受益于"整县推进"的开展,分布式光伏"突飞猛进",成为光伏新增装机规模的主力军。2021年,我国光伏装机新增量约为53GW,其中分布式光伏29GW,占比54.72%,分布式光伏装机量历史上首次超过集中式光伏。2022年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30.88GW,其中分布式光伏19.65GW,占比63.63%,占比继续上升。
分布式也集中在中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贴近于负荷中心。
相对于地面项目,分布式光伏项目具有成本空间大、合规性瑕疵少、电价确定性强等优势,内卷程度相对较轻。有的租赁公司创新业务产品,推出多个项目打包上会审批、建设期可多笔投放、放松对项目公司管控等更加灵活的操作,形成与头部分部式开发商深度合作的局面。有的租赁公司联动产业资源,与组件生产商、设备制造商、建设总包商等资源方开展合作,为分布式和户用业务提供资金,践行绿色普惠金融理念。有的租赁公司利用工业客户多的优势,干脆自己直接下场,在与工业客户开展传统设备租赁的同时,也同时以开发商角色开发工业客户的屋顶光伏业务。
2、储能
在电源侧,东方证券预测,到2025年,中国电源侧储能电站的年度新增市场为19.2GW/48GWh。在电网侧,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电网侧新型储能发展需求分析》,"十四五"期间全国电网侧新型储能总需求规模约55GW,时长2——4小时,即110——220GWh。在用户侧,《"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灵活多样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支撑分布式供能系统建设。
3、氢能
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零碳二次能源,氢能正逐步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氢能是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的"好帮手";其次,氢能是助力高碳领域加快降碳脱碳的"好能手";最后,氢能是助力我国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的"好助手";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
申能集团制定了氢能发展的"三纵三横"战略,着力打通氢能发展"制-储-运-加-用"等关键环节堵点,推动行业加快由导入期向产业化发展。"三纵"着眼高端制造领域,布局氢气制备、储运设备、燃料电池三大产品。所投资的多家企业均已发展成为相关领域的头部企业,如浙江蓝能、上海氢晨、鲲华科技、苏州擎动等。"三横"聚焦上海本地、全国先发区域、特殊应用场景等。"三横"致力于推动三大纵向产品在实际场景的应用落地,实现氢能应用的完整商业闭环。申能租赁跟随着集团步伐,在氢能储运设备、氢能车辆、氢能发电等领域有所涉及。
(四)降本增效,集约式发展
我国绿色债券涵盖了绿色金融债、绿色公司债、绿色企业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具体券种,并且2021年2月推出了首批碳中和债。截至2021年末,租赁公司共发行了105只绿色债券,发行规模1120.77亿元,其中2021年发行绿色债券大规模扩张,增速超一倍,发行数量及发行规模达55只,640.87亿元。
作为能源产业背景的国企租赁公司,申能租赁抓住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创新ABCP及推出碳中和债的契机,于2020年12月第一时间取得50亿元ABCP注册额度以及顺利首发,并迅速落地全国首批、上海首单碳中和ABCP。
绿色租赁内卷严重,平价时代较低的项目收益水平也决定了融资成本不断压降,租赁公司必须持续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