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及内部评级概述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传统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违约而带来的风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实际违约带来的风险,还应包括由于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上的变化导致债权人资产价值发生变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租赁公司信用风险
融资租赁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承租人或者担保债务人无法履约导致的融资租赁公司(出租人)资金不能收回的风险。在融资租赁过程中,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信用水平为其提供匹配的融资规模和风险定价,若对承租人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行业竞争力等信用状况了解分析不足,将使出租人在融资租赁业务中面临的风险增大。
内部评级
内部评级是指金融机构充分考虑自身业务特点,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一套内部评级“计量模型”,对交易对手进行内部评价。相较于外部评级,金融机构开展内部评级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外部投资者提供参考,而是将评级结果应用于客户准入、授信管理、风险定价等模块,为业务决策提供依据。
租赁公司内部评级
融资租赁公司的内部评级主要是对各个承租人开展信用风险评级,依据承租人的行业特点、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履约能力等对其做出总体评价,为租赁业务决策流程提供支持。
内部评级体系主要内容
内部评级体系不仅局限于输出评级结果的计量模型,还与制度流程、信息系统、结果运用等形成一套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内部评级体系的搭建通常围绕上述四个维度进行,确保评级工作的可靠性、高效性和可用性。
评级计量模型
信用评级模型是指根据客户的信用历史资料,运用一定的信用评分模型,得到不同等级的信用分数,根据客户的信用分数,来预测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行为,从而帮助金融机构区分出“好”客户和“坏”客户,进而保证还款等业务的安全性。
评级制度流程
内部评级体系的平稳运行,需要一套具有操作性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好的制度和流程体系支撑,可以将风险管理真正融入金融机构各层面的实际操作中去,风险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才能实现“经营风险”的理念。
内部评级管理制度包括内部评级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内部评级要求、内部评级流程等。
内部评级流程包括评级发起、审核、认定等环节,各个环节负责人员应结合自身经验,在评级模型结果的基础上,对初始评级结果进行调整,对风险较大主体进行否定,以及出具相关评级意见等。
评级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在支持业务经营、流程控制、数据收集和模型运算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将内部评级成果实现信息化应用将极大提升风险管理效率和效果。
评级结果应用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成果的落地主要依靠应用方案的落地实施,除银行业在监管要求下将内部评级结果应用于资本计量、拨备计提等,金融机构主要将内部评级结果应用于业务准入、客户限额、风险定价等领域。
同业领先实践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已日趋成熟,其较为完善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可以作为融资租赁公司建立内评体系的重要参考。
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框架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其内部职能部门,全面收集和整合信贷客户成长性及抗风险能力等要素,根据内部评级指标体系并运用科学的评级方法,对信贷客户的经营、获利、偿债、履约等能力进行全方位分析,并结合信贷客户的发展前景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等,对其未来一段时间内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及时足额履行相关合同进行综合评级,从而根据其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水平以特定的符号(如AAA/AA/A)进行等级划分并推广应用。
以某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举例,其将信贷客户依据不同的信用等级划分成四大类,信用等级越高,违约概率越低,并针对不同信用类别的客户,实施有差别的信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