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产业作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器、社会风险的对冲体和人民健康的守护者,近年来,其发展一直受到市场和民众关注。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健康产业领域,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16万亿元。
今年以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相关政策的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窗口再现,社会资本持续加大对医疗基础设施、生物医药的投入,医疗租赁也成为租赁公司更为青睐的业务领域。北京某金融租赁公司从业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公司今年计划大力推进医疗业务,业务领域将从以往的医疗器械设备租赁向医疗健康全产业链扩展,力求在此领域深耕。
窗口已现医疗租赁迎爆发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指出“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医疗租赁将迎来产业爆发期,其前景看好。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我国在巩固战“疫”结果的同时,对公众健康的重视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医疗健康产业将迎来大发展。
伴随国家层面对提高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水平的愈发重视,大量的医疗融资需求也由此产生。一方面,医药制造产业链上各类机构需要加大生产设备投资,各类医院及医疗服务机构也需要引进医疗设备器械;另一方面,近年来,分级诊疗、民营医疗机构取得快速发展,也产生了扩张和服务升级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而融资租赁具备方案灵活、融资额度大等特点,可以成为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此外,从租赁公司角度来看,医疗租赁资产是天然的优质基础资产,既有物权保证,其现金流也是稳定、可预测的,较为适合租赁公司进行布局。《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于今年正式设立医疗业务部,并于日前启动了社会招聘,其中主要招聘岗位之一便是医疗业务营销岗,计划通过人才补充和市场开拓,在今年推进医疗租赁业务取得新发展。
深入布局专业化服务是关键
实际上,对于租赁公司而言,医疗租赁并非创新业务。近年来,以远东宏信、国控租赁为代表的融资租赁公司已对医疗租赁有所深耕,医疗租赁的业务模式也从简单的医疗器械租赁逐步向全产业链延伸。
远东宏信在2003年就进入医疗健康领域,是我国最早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租赁公司之一,为医疗客户提供以融资租赁为核心的多样化资金综合解决方案。经过多年发展,远东宏信通过“金
融+产业”经营战略,在医疗领域以金融服务为基础,拓展产业综合服务,还拓展了工程贸易、管理咨询、投资运营等产业服务板块。 此外,国控租赁依托于自身产业背景,聚焦于医疗大健康领域,业务范围覆盖产业链的生产、流通、零售、医疗终端等各环节,其总资产规模近400亿元,致力于提供专业定制化产业运营服务。中建投租赁方面也表示,其在2015年进入医疗租赁领域,已与全国多家医疗健康行业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为医疗行业全产业链各类型客户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能力。
从这几家公司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全产业”和“专业化、定制化金融服务”已成为租赁公司深耕医疗领域的布局重点。因此,对于进入医疗领域的租赁“新军”而言,更需要有融入产业的能力,从而便于为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对此,上海光谷融资租赁公司总经理邬文瑾认为,从长远来看,租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运用传统租赁模式,但不拘泥于传统营销模式,利用租赁公司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即“各方人脉”进行资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搭建一个产融销闭环的营销平台,以促进各个环节的销售为目标的各方共赢盈利模式,方能孵化新的医疗租赁内生动力。
风险犹存合规与风控须并行
虽然医疗健康产业作为朝阳行业,其发展前景可期,但在业务落地过程中,医疗租赁领域的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
随着医疗租赁业务持续拓展,租赁公司的合作对象既有公立医院、私立医院,还有制药厂商和医疗服务商。而由于大型三甲医院现金流充足,有不少租赁公司聚焦于服务大量县级二级医院,并向民营、私立医院渗透。而在市场持续下沉过程中,承租人涉诉成为业务推进的痛点。
近年来,进入诉讼的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逐渐增多,其中,医疗租赁纠纷屡见不鲜。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河北省曲周县中医院已拖欠天津某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合同款项超过550万余元。此种情况并非个例,2019年,北京远程视界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暴雷”,也导致多家融资租赁和数十家医院陷入债务纠纷。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引发融资租赁业务纠纷案件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承租人主体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欠付租金行为出现是引发纠纷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各行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从而更好维护出租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对于融资租赁公司而言,在深入医疗租赁领域之时,要对承租人的履约能力和商业信用做好充分考察,真正掌握医院的运营情况,并对可能预见的风险做好防护预警措施和后续的跟踪观察。比如合理确定项目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范围,通过一定的风险定量预警指标,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并在业务操作指引和风险指引中,对可能发生风险的领域进行事前事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