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稳金融工作积极有序推进,金融体系运行平稳健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持续加大。融资租赁行业自去年5月划归银保监会监管后,近一年多来,在监管调整中加速合规发展、谋求业务转型,积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天津滨海融资租赁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9年1-9月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进入2019年,中国租赁业的企业数量、注册资金和业务总量只在少数地区略有增加。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我国融资租赁公司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行业增速整体趋缓。在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变革的双重驱动下,业内公司应聚焦租赁物本身,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合规经营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进而推动自身加速转型升级。
行业规模增速放缓
根据《报告》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9月底,全国融资租赁企业(不含单一项目公司、分公司、SPV公司和收购的海外公司,也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当地的租赁企业)总数约为12027家,较上年年底的11777家增加了250家,增幅为2.1%。在业务总量方面,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66800亿元,比2018年年底的66500亿元增加约300亿元,增长0.5%。
从增幅观察,融资租赁行业整体增长规模已放缓。“今年上半年,包括很多头部企业的增长,放缓也是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华润租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涛坦言。
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统计的73家租赁公司年中业绩数据显示,2019年6月末,有24家租赁公司相较于2018年末资产规模出现收缩,13家为融资租赁公司,11家为金融租赁公司。7家资产规模超千亿元的租赁公司资产规模增速均小于20%。头部融资租赁公司如渤海租赁、远东宏信等,其资产规模相较于2018年年末也均出现收缩。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租赁行业由于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自然也处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周涛表示,融资租赁经历了过去10多年的高速增长,整个行业不再单纯以重规模、拼数量为发展目的,增速趋缓也是一个正常现象,稳增长、防风险成为当前阶段的发展重心。
严监管持续升级
在行业规模扩张趋缓的同时,融资租赁业的监管也在持续收紧。
近一段时间,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纷纷启动了对辖内融资租赁企业的现场检查工作,以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融资租赁企业存在的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企业合规经营自觉性和风险防控能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开展现场检查工作,一批长期休眠的“空壳”公司或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风险或合规隐患的公司将会被清理和整顿,行业内逾1.2万家租赁公司或将迎来洗牌,行业分化进一步加剧。
作为我国融资租赁企业两大聚集区,上海、天津两地今年相继出台了对融资租赁公司的相关监管意见,租赁业内对于监管部门出台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的呼声愈发高涨。
央行、银保监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中强调,将完善融资租赁公司等6类机构监管规范。银保监会公布的2019年规章立法工作计划中,也包括了修订《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这也表示,在今年年底之前,租赁行业统一监管后的新监管办法或将出台。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可以预见的是,行业监管趋严,将有助于形成更为规范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但同时,也会对业内公司经营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业内人士表示,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无论是股东背景强大的大型租赁公司,还是中小型租赁公司,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都需找准定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实际上,作为实体企业融资渠道的有益补充和实体经济的有力抓手,融资租赁在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更直接有效地将资金投入到产业第一线中。
周涛认为,当前,国家经济转型在稳步推进,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民生普惠方面的政策力度持续加强,租赁行业可顺势而为。比如在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方面,有很多重资产行业可以匹配到租赁行业,在交通运输设备、能源设备、工业装备等领域,租赁业具备较强的发展优势。此外,在一些新兴的行业领域,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红利,如绿色产业、生物医药及其他高端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租赁公司也可抓住机遇,发展新型租赁业务。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家层面对金融业“脱虚向实”提出更高要求,近两年来,租赁业内开始积极向经营性租赁业务转型,提高直租比例,逐步转变传统的冲规模、赚取息差保利润的增长方式。有金融租赁公司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2018年年初,其所在公司就已开始谋求转型,逐步淡出政信平台类租赁业务,依托对细分行业的深入研究和整个产业链的理解,开展厂商租赁与经营租赁,风险评估也由此前的重主体、轻租赁物逐步向主体和租赁物并重转型,从而更好防范风险,发展“真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