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租赁业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近日发布的《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报告(2007-2017)》(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金融租赁行业资产总额达到2.45万亿元,为2008年底的30.8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6.35%。
但需注意的是,在行业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租赁企业也面临着业务同质性强、回租占比过高等困扰。
推动转型是业务发展之需
中国康富国际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炜表示,在类信贷思维的理解下,业内有不少企业模糊了对融资租赁实质的认知,融资租赁也就被简单视为银行信贷等的一种补充。而对融资租赁企业和业务性质理解产生偏差后,会导致企业粗放式发展,不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为经营和资产质量带来隐患。
因此,回归租赁本源,推动业务转型,已成为租赁企业发展的必答题。
有业内人士表示,融资租赁的转型的根本是要深刻反思和认识租赁的实质和特点。从行业角度来说,需要在监管的引导下加强产业和产业之间的联系,切实发挥出服务实体促进经济升级的作用。而从企业的角度,则需要深刻挖掘自身资源禀赋,深耕产业,专注实务,打造自身专业化发展特点。
如由简单的售后回租业务向经营性租赁业务转型,便需要租赁企业具备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的能力。
《报告》中提到,虽然近年来我国经营性租赁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其占比仍然较低,主要受到了行业客观环境因素、二手设备处置困难、租赁设备自身因素及租赁公司专业化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深耕产业开拓“租赁+”业务
为了进一步租赁公司专业化发展水平,需要切实发挥出融资租赁的业务特点。实际上,融资租赁根本的特点在于跨界,跨界于产业、商业、金融、贸易、投资、融资,也具有资产管理、促销等多种功能,是嫁接整合资源的平台和载体。
基于这一特点,黄炜建议,租赁企业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将融资租赁打造成一个“租赁+”为特点的综合服务运营商。所谓“租赁+”,是以租赁为基础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嫁接,将租赁与有效的资源相结合,搭建交易平台,形成特色的商业模式。比如包括租赁和投资贸易、融资资产交易等不同交易品种的结合;融资租赁与装备制造、销售、整包运营等产业资源结合;融资租赁与银行、信托、基金、保理甚至与同业之间进行资源嫁接和整合。在这一理念下,租赁公司可以充分挖掘客户的综合需求,获得多元化发展的业务能力,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性金融服务。
业内已有部分租赁公司开始开拓“租赁+”业务,发展专业化特色化业务。如狮桥集团,其依托于对商用车市场的专业深耕能力,以技术为驱动,提升商用车全周期多场景的价值,以期打造一个商用车智慧服务平台。又如百应租赁,其通过相关机构合作探索“租赁+保理“等新型业务联动模式,并围绕客户需求开发“+租赁”模式,大力推广不动产+租赁”、“股权+租赁”、“知识产权+租赁”等“快租”精细化产品,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以推动中小微制造企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