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成本高企,招工越来越难,这是东莞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遇到的共同问题。渣打银行此前的一项研究称,因工资水平上升,全球供应链因中国传统制造业低价优势的丧失而重新整合。
从效率与成本的角度出发,东莞的优势与劣势一样明显,主要体现在创新人才不足、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融资成本过高等客观现实。
在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的办公室里,经常迎来慕名而来的制造业企业家,希望从这里找到帮助其产品升级的新技术。这位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旗下有一支600余人的技术团队,针对建材、家具、电子制造、模具、毛纺等行业的重大需求,自主研发了十几类、几十个系列的行业关键装备。
眼下,张国军正在谋划围绕东莞支柱产业智能手机产业进行布局,从创新技术、服务企业、孵化项目等方面,助力东莞的产业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据统计,仅工研院就拥有600多项技术服务支持,为东莞的7000多家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技术改造等技术服务,成功孵化100余家企业。
“说到产学研的结合,全国都很难找到比东莞更好的地方了。”张国军说,东莞靠近市场,企业需求旺盛,多年来形成的供应链完整,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很大,这些优势对科研人才都很有吸引力。
不仅是张国军,千人计划桂裕鹏项目“电动汽车充电宝”也是看重东莞供应链优势,才想落户于此。“来到东莞,就是看重这里的生产条件。”桂裕鹏曾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发中心担任新技术项目主管十余年,对项目落地东莞很有信心,“这里供应链完整,几乎在周边就可以配齐产品零件,非常方便。”
但在生产便利之外,企业如果想在此生根、发展、创新,短板同样明显。
从外部条件来看,身处广州、深圳之间,东莞优越的地理位置承接着两座城市创新资源的“外溢效应”,但另一方面,广深的“虹吸效应”影响了东莞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聚集效果。华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洪汝曾直言,企业如果想引进博士、硕士等优秀人才,往往要付出比广州等一线城市高30%—50%的待遇。
广东省社科院企业研究所副所长李源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东莞需在城市配套、人文环境等软硬件上发力,满足新兴产业的人才在学术交流、继续学习等软实力上的需求,才可吸引、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针对东莞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的特点,李源建议应加大力度搭建承接创新要素的平台,如高水平理工大学的筹建、产学研成果的对接等。
对于位居全国电路板民营企业第一的东莞五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产品低廉的价格及出色的品质。公司行政总裁曾国权坦言,价格优势主要得益于“机器换人”——企业先后投入了3.5亿元用于机器换人,使企业的产值提高了30%。
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高企,招工越来越难,代工企业开始“东南飞”……最早通过“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的东莞,也成为最先遇到问题的地方,同时也最早启动转型升级,解决成长的“烦恼”。曾国权说,机器换人以后,产品生产从入料、制造、出料全程实现自动化生产,生产工艺流程缩减近半,生产线设备参数更为稳定,企业重新找到了竞争优势。
东莞市经信局负责人说,目前东莞机器人产业在“机器换人”的带动下加速壮大,东莞市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从2012年的100家达到今天的400多家,实现年度工业总产值约260亿元,机器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诚然,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机器换人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但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机器换人”目前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在欧美等国家,融资租赁被视为“机器换人”的标配,1/3均是通过融资租赁展开的。但是在东莞,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还处在萌芽状态。据了解,东莞在2005年便有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本土的融资租赁公司以及在东莞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公司只有十多家。而不少企业家抱怨,融资成本和门槛过高。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看来,东莞融资租赁市场长期处于萌芽期,与供需信息没有有效地对接有密切的关系。随着产业的转型,很多制造型企业有自动化生产线的改造需求,但是企业很难从宽阔的渠道得知融资租赁公司的租金水平、门槛要求,并与其形成良好的沟通。
此外,东莞的制造业有鞋类、包装、纺织等行业门类,这些行业所需要的设备都往往是专用设备非通用设备,给融资租赁企业开拓市场确实带来了难度。同时,东莞多数企业是以贴牌、代工为主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出于风险的考虑,融资租赁公司不敢随意给他们租赁设备。
在东莞松山湖,掩映在湖光山色间的华为终端总部初见雏形。2015年,该项目工业总产值达808.53亿元,预计投产后业务收入将超1000亿元。不远处,中集集团打造的中集智谷产业园,数十家知名企业先后入驻。
大企业布局,东莞已今非昔比。2008年以来,东莞年主营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从零起步,到现在已有12家。尤其是最近三年,东莞纳入重大建设项目且投资在1亿美元或6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产业项目多达171个,总投资约3760亿元,预计新增产值约11500亿元。“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东莞。”
不过,东莞理工学院教授刘治猛直言,东莞虽然企业数量多,但个体规模偏小,如华为终端、维沃通信等具备强大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企业较少。部分中小企业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但庞大的资金投入很容易对企业形成较大压力。
有数据显示,东莞申请专利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0%,且专利授权量中,发明专利的比例偏低,这也一定程度造成东莞的原始创新不足。
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原始创新尚有不足,很多人因此为东莞的未来担心,但也有人在这里看到了机会。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是由新型研发机构引进的人才之一。这位知名的创业导师,孵化出了占据全球民用无人机最大市场份额的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在东莞,李泽湘瞄准机器人产业,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播撒下创新的种子,先后进驻固高科技、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等多家企业。李泽湘相信,东莞拥有孕育创新的土壤,而完善的产业环境也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广阔的市场。
用工成本高企,招工越来越难,这是东莞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遇到的共同问题。渣打银行此前的一项研究称,因工资水平上升,全球供应链因中国传统制造业低价优势的丧失而重新整合。
从效率与成本的角度出发,东莞的优势与劣势一样明显,主要体现在创新人才不足、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融资成本过高等客观现实。
在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的办公室里,经常迎来慕名而来的制造业企业家,希望从这里找到帮助其产品升级的新技术。这位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旗下有一支600余人的技术团队,针对建材、家具、电子制造、模具、毛纺等行业的重大需求,自主研发了十几类、几十个系列的行业关键装备。
眼下,张国军正在谋划围绕东莞支柱产业智能手机产业进行布局,从创新技术、服务企业、孵化项目等方面,助力东莞的产业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据统计,仅工研院就拥有600多项技术服务支持,为东莞的7000多家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技术改造等技术服务,成功孵化100余家企业。
“说到产学研的结合,全国都很难找到比东莞更好的地方了。”张国军说,东莞靠近市场,企业需求旺盛,多年来形成的供应链完整,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很大,这些优势对科研人才都很有吸引力。
不仅是张国军,千人计划桂裕鹏项目“电动汽车充电宝”也是看重东莞供应链优势,才想落户于此。“来到东莞,就是看重这里的生产条件。”桂裕鹏曾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发中心担任新技术项目主管十余年,对项目落地东莞很有信心,“这里供应链完整,几乎在周边就可以配齐产品零件,非常方便。”
但在生产便利之外,企业如果想在此生根、发展、创新,短板同样明显。
从外部条件来看,身处广州、深圳之间,东莞优越的地理位置承接着两座城市创新资源的“外溢效应”,但另一方面,广深的“虹吸效应”影响了东莞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聚集效果。华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洪汝曾直言,企业如果想引进博士、硕士等优秀人才,往往要付出比广州等一线城市高30%—50%的待遇。
广东省社科院企业研究所副所长李源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东莞需在城市配套、人文环境等软硬件上发力,满足新兴产业的人才在学术交流、继续学习等软实力上的需求,才可吸引、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针对东莞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的特点,李源建议应加大力度搭建承接创新要素的平台,如高水平理工大学的筹建、产学研成果的对接等。
对于位居全国电路板民营企业第一的东莞五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产品低廉的价格及出色的品质。公司行政总裁曾国权坦言,价格优势主要得益于“机器换人”——企业先后投入了3.5亿元用于机器换人,使企业的产值提高了30%。
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高企,招工越来越难,代工企业开始“东南飞”……最早通过“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的东莞,也成为最先遇到问题的地方,同时也最早启动转型升级,解决成长的“烦恼”。曾国权说,机器换人以后,产品生产从入料、制造、出料全程实现自动化生产,生产工艺流程缩减近半,生产线设备参数更为稳定,企业重新找到了竞争优势。
东莞市经信局负责人说,目前东莞机器人产业在“机器换人”的带动下加速壮大,东莞市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从2012年的100家达到今天的400多家,实现年度工业总产值约260亿元,机器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诚然,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机器换人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但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机器换人”目前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在欧美等国家,融资租赁被视为“机器换人”的标配,1/3均是通过融资租赁展开的。但是在东莞,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还处在萌芽状态。据了解,东莞在2005年便有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本土的融资租赁公司以及在东莞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公司只有十多家。而不少企业家抱怨,融资成本和门槛过高。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看来,东莞融资租赁市场长期处于萌芽期,与供需信息没有有效地对接有密切的关系。随着产业的转型,很多制造型企业有自动化生产线的改造需求,但是企业很难从宽阔的渠道得知融资租赁公司的租金水平、门槛要求,并与其形成良好的沟通。
此外,东莞的制造业有鞋类、包装、纺织等行业门类,这些行业所需要的设备都往往是专用设备非通用设备,给融资租赁企业开拓市场确实带来了难度。同时,东莞多数企业是以贴牌、代工为主的中小微民营企业,出于风险的考虑,融资租赁公司不敢随意给他们租赁设备。
在东莞松山湖,掩映在湖光山色间的华为终端总部初见雏形。2015年,该项目工业总产值达808.53亿元,预计投产后业务收入将超1000亿元。不远处,中集集团打造的中集智谷产业园,数十家知名企业先后入驻。
大企业布局,东莞已今非昔比。2008年以来,东莞年主营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从零起步,到现在已有12家。尤其是最近三年,东莞纳入重大建设项目且投资在1亿美元或6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产业项目多达171个,总投资约3760亿元,预计新增产值约11500亿元。“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东莞。”
不过,东莞理工学院教授刘治猛直言,东莞虽然企业数量多,但个体规模偏小,如华为终端、维沃通信等具备强大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企业较少。部分中小企业有较强的研发实力,但庞大的资金投入很容易对企业形成较大压力。
有数据显示,东莞申请专利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0%,且专利授权量中,发明专利的比例偏低,这也一定程度造成东莞的原始创新不足。
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原始创新尚有不足,很多人因此为东莞的未来担心,但也有人在这里看到了机会。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是由新型研发机构引进的人才之一。这位知名的创业导师,孵化出了占据全球民用无人机最大市场份额的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在东莞,李泽湘瞄准机器人产业,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播撒下创新的种子,先后进驻固高科技、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等多家企业。李泽湘相信,东莞拥有孕育创新的土壤,而完善的产业环境也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广阔的市场。